2025年9月8日,枣庄市龙都中等职业学校、枣庄市劳动技工学校以“家风润心,技筑未来”为主题,开展家风与技能传承专题活动。活动通过展示教师王清的家风故事、技术笔记与家书手稿,将“家风”的精神滋养与“技能”的实践力量相结合,为师生搭建起“以家风铸品格,以技能赴未来”的成长桥梁。市中区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姜正艳,市中区教体局家庭教育教研员满艳参加会议,学校副校长刘焕利主持会议,并表示学校希望以真实的家风与技能故事为镜,让学生在感悟中涵养初心,在实训中锤炼本领。
王清的技能之路,始于家庭“学艺先做人,做事要较真”的家训。年少时,父亲作为工厂老技工,常带着他打磨零件,强调“螺丝拧到位,是技术更是良心”。这份对“实”与“精”的坚守,成了他的人生底色——18岁进入技校学习石油机械维修,他把家训刻在工具包上,反复练习拆卸组装,直到每一个零件的安装误差控制在0.1毫米内;工作后参与油田设备改造,他顶着高温排查故障,只因父亲说“技术人不能怕难,更不能糊弄”。正是这份家风滋养的初心,让他在1996年主动报名赴科威特参与石油项目,带着“把中国技术做扎实”的信念走出国门。
王清的技能之路,始于家庭“学艺先做人,做事要较真”的家训。年少时,父亲作为工厂老技工,常带着他打磨零件,强调“螺丝拧到位,是技术更是良心”。这份对“实”与“精”的坚守,成了他的人生底色——18岁进入技校学习石油机械维修,他把家训刻在工具包上,反复练习拆卸组装,直到每一个零件的安装误差控制在0.1毫米内;工作后参与油田设备改造,他顶着高温排查故障,只因父亲说“技术人不能怕难,更不能糊弄”。正是这份家风滋养的初心,让他在1996年主动报名赴科威特参与石油项目,带着“把中国技术做扎实”的信念走出国门。
在科威特的1500多个日夜,家风是王清攻克技术难关的“精神铠甲”。当地油田设备老化,频繁出现压力阀泄漏问题,外方工程师多次维修无果。王清想起父亲“遇事多琢磨,办法总比困难多”的叮嘱,连续3天蹲守设备旁,记录压力变化数据,手绘20多张改进图纸,最终提出“密封垫分层加固”方案,不仅解决了泄漏问题,还将设备使用寿命延长2年。面对45℃的高温、沙尘暴的侵袭,他始终保持严谨——每次操作前必核对参数,每次检修后必记录细节,这份“较真”让外方负责人竖起大拇指:“中国技工的‘轴’,是对技术的敬畏!”而这份敬畏,正是他从家风中承袭的“做事要到位”的信念。
王清的家书,不仅是思念的载体,更是家风与技能的“传承手册”。给妻子的信里,他写“今天教当地工友校准仪表,想起你做账时‘一分钱都不能错’的认真,咱们都是‘技术人’,守住标准就是守住本分”;给女儿的信里,他用油田零件作比喻:“就像爸爸手里的扳手,不同型号对应不同螺丝,学习技能也要找对方法、下足功夫,不能急功近利”。1999年女儿生日,他寄回一张自己绘制的“石油设备简易图”,在信中写道:“技能不是谋生的工具,是做事的底气,就像爷爷教我的,有真本事,走到哪都能站稳脚跟。”如今,女儿成为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的青年教师,常给学生讲起这封家书,将“踏实学技、诚信立身”的家风继续传递。
王清的家风与技能故事,已成为龙都中职校的“活教材”。学校围绕“家风润心,技筑未来”主题,打造了三大育人载体:一是开设“家风讲堂”,邀请王清及优秀毕业生分享故事,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“家风养品格,技能筑未来”;二是在实训课中融入“家风元素”,比如机械维修课要求学生“像王清一样记检修笔记”,电工课强调“像他父亲说的‘不糊弄’”,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;三是开展“家风+技能”实践活动,组织学生走进企业,用所学技能为社区维修家电,在实践中践行“技能服务他人”的理念。学生小李原本对技能学习敷衍,听完王清的故事后,主动加练焊接技术,他说:“王老师的家风让我明白,技能学扎实了,未来才有奔头。”
从王清的家庭到龙都中职校的校园,“家风润心,技筑未来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看得见、学得到的成长路径——家风滋养的是“做人的本分”,让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守住初心、耐住性子;技能锤炼的是“做事的底气”,让学生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、赢得未来。正如王清在活动现场对学生所说:“我父亲教会我‘踏实’,技校教会我‘本领’,这两样加起来,就是我走到今天的依靠。希望你们也能在好家风里养品格,在真技能里谋未来,让青春有分量、有光彩。”
责编:袁佳琪
审核:张志民